古時候的“發配邊疆”是發配到哪里?犯人們去哪里做什么?
很多人一定都在各種影視劇或者其他文學作品當中聽到過這樣一個詞,“發配邊疆”,有些是免了死罪之后的降刑,有些則是直接判了發配。邊疆,在我們的印象中,大概一直都是一個苦寒之地,生存困難,有一些原本是貴族的人,犯了罪被發配邊疆,地位一落千丈不說,還要過著自己從來都沒有過過的苦日子,能不能活著走到發配地都是一個問題。那么,那些發配邊疆的人們,他們每天都是做什么呢?
首先,邊疆在哪里?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歷朝歷代的邊疆的范圍都是不固定的,比如唐朝時期的南方大概就是現在的廣東地區,北方就是渤海地區,而清朝時期,北方就到了現在東北的北邊,西邊就是蒙古國,南邊能遠道南海。所以,發配到哪里還要看是在什么朝代,如果地盤小一點,那么路上的時間也會少一點,但是如果地盤很大,自己光是走過去,有些可能就直接累死在路上了,還真的不如直接判死刑,死前還要遭受那么多折磨。
其次,他們到了邊疆都會做些什么呢?當然不可能是讓你去享福的,第一個也就是最初的目的,充軍。這種刑罰在古代是輕于死刑而重于流刑的,流刑也是發配,只不過不是充軍而是服勞役。充軍其實也就類似于現代的勞改,只不過更嚴苛一些,是作為死刑的代用刑存在的,正所謂“刑莫慘于此”,很多犯人寧肯被判死刑,也不愿意遭受發配充軍,由此可見這種刑罰看起來是給了你一條生路,實際上卻比死還要不如。
發配的地區也不僅限于最邊緣的地區,它分為四種,四千里稱為極邊、煙瘴,三千里稱為邊遠,兩千五百里稱為邊衛,一千里就是沿海附近,也會到這些地方進行開發,那么發配的犯人就成為了勞動力。其中“極邊”一聽就是那種最遙遠的地方,一般都是最北端或者最南端,有的時候有些人也會被發配到海島上面去。古時候的海島可不像現在這樣,一聽就充滿假日七夕,那個時候的海島上可以說是什么都沒有,偏僻不說,四面都是水,到了海島上,想要逃也逃不走,例如現在山東蓬萊的沙門島,從五代時期就成為了重要的流放地。
還記得《水滸傳》中出現的流放的情節嗎,只能說他們運氣還不錯,要是真的被流放到了海島上面,一百零八將都不夠了。不過,也不是就沒有人逃出來過,傳說中的“八仙過海”,有一種起源認為就是北宋時期有八個犯人,從沙門島游了幾十里的水路逃了出來,之后就成為了八仙傳說的來歷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戍邊的任務,畢竟一個犯人和一個士兵,一起來戍邊,士兵當然成本比犯人要高,人家又沒有犯錯,該給的一個都不能少,而犯人就不一樣了,還能活著就已經是恩典,他們也沒辦法去祈求什么。還有耕地,在邊疆地區土地開發,很累,費時費力,如果將犯人派過去進行開發,他們就都是免費的勞動力,也就根本不需要考慮開銷問題,再加上這樣做能夠獲得的利潤可比流放一個犯人要多得多,因此發配邊疆的犯人也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士兵來源。
當然,除了這些體力活苦力活,也有一些是比較輕松的文案工作,只不過這一項主要是針對發配過去的一些官員們設定的,并不是人人都有資格擔任,所以更多的還是靠體力活才能做到的。
邊疆路途遙遠,有很多能夠堅持下來的人,當然也有很多堅持不下來的。有一部分是在半路上,每天每天擔驚受怕,而且路途遙遠。即便是有命活到走到了發配地也未必就能順利活下來,畢竟后面多的是苦日子在等著呢。
當然了,流放也有很積極的人,就比如大文豪蘇軾,他也去過海南,不僅沒覺得苦,反而覺得有那么多好吃的。當然了,特還是有點不一樣的,他被貶去海南,并不是充軍發配,他還是去做官的的。
再比如柳宗元,他也是被貶過去了廣西柳州,但是他們都去教化當地居民,盡管生活條件還是艱苦,但對他們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流放至少沒有直接是死刑,聽起來更人覺得仁慈一些。
朝夕網 www.feilikai.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