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宰相趙國公:長孫無忌生平介紹及歷史評價(jià)
目錄
長孫無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yǎng)成人,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結(jié)為姻親。唐高祖起兵后,長孫無忌前往投奔,并隨太宗征戰(zhàn),成為其心腹謀臣,后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歷任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儲之爭時(shí)支持晉王李治,太宗臨終前任命他為顧命大臣,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chǔ)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冤殺吳王李恪,后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他被中書令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最終自縊而死。上元元年,追復(fù)官爵,陪葬于昭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長孫無忌少年喪父,與母親、妹妹被異母兄長孫安業(yè)趕出家門,由舅舅高士廉撫養(yǎng)長大。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xué),博通文史,而且頗有計(jì)謀,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關(guān)系甚好。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嫁給他,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成為郎舅。
隋朝末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攻入關(guān)中,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唐高祖渡河時(shí),長孫無忌便到長春宮謁見,拜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秦王李世民。此后,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員。
輔佐高宗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nèi)外,李治仍哀哭不止。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fā)喪,并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長孫無忌進(jìn)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兼任揚(yáng)州都督,主持朝政。當(dāng)時(shí),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輔政,每有進(jìn)言,唐高宗都優(yōu)先采納。曾有洛陽百姓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高宗立即下令將其處斬。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吳王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yàn)閮ξ恢疇幣c長孫無忌有舊怨。長孫無忌欲借機(jī)誅殺李恪,以絕眾望,便誣稱李恪也參與謀反。二月,房遺愛等人被處斬。李恪也被賜死,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quán),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zhí)失思力因與長孫無忌不和,也被流放嶺南。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武則天)為皇后。他擔(dān)心大臣不從,便與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中飲宴,賞賜金寶繒錦十車,又任命無忌的三個(gè)庶子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無子來暗示無忌。長孫無忌卻假裝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顧左右而言他。高宗怏怏而歸。后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次到長孫無忌家中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加以勸說,但都被無忌正色拒絕。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決定廢后,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nèi)殿商議。李勣稱病未去,于志寧噤不敢言,褚遂良則激烈反對。長孫無忌雖未明言反對,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唐高宗最終還是將王皇后廢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賞賜卻不肯支持自己,對他懷恨在心。
被貶遇害
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稱監(jiān)察御史李巢勾結(jié)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我擔(dān)心他知道事情暴露,會采取緊急措施,號召同黨,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盡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給舅舅判罪,后代史官會怎么看待我?”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xùn),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zhì),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讓沿途州府發(fā)兵護(hù)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讓李勣、許敬宗復(fù)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后,家產(chǎn)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復(fù)長孫無忌官爵,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并將他陪葬昭陵。朝夕網(wǎng) www.feilikai.cn原創(chuàng)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
本文系作者授權(quán)本站發(fā)表,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